佛谛“苦”为先,茶性“苦”为本;佛与茶的共同凭藉是心,即心灵的顿悟和感想。所以,“茶佛一理”。著名的佛教圣地夹山寺就是茶禅祖庭。常德石门县“夹山寺”被古今中外称为茶禅祖庭。
在夹山历史上,出了一位因善品碧岩泉而饮誉古今的人物,那就是宋时高僧圆悟克勤。时任夹山寺住持的圆悟禅师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奥妙,终有所悟,挥毫写下了“禅茶一味”四个字。
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著。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 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五祖"法演"门下有“三佛”,其中之佼佼者,当首推圆悟克勤。克勤的禅法荟萃各家精华,超宗越格,弟子满天下,为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克勤(1063—1135)俗姓骆,字无著。彭州崇宁(今四川彭县西)人。禅宗第48世,中土禅宗第21世,大鉴下15世,南岳下14世,临济宗第11代。
他从小学习儒家经典,每天记诵千言,同学之中没人能与他相比。一天,克勤到妙寂院游玩,偶然看到佛经,他拿来看了又看,心中怅然,好像见到了自己原有的东西一样,说:“我恐怕前世是和尚吧!”就这样,他剃度出家了。
克勤后行脚四方,遍参各地禅门高僧,最后在五祖法演门下参学。数年之间,克勤时常将自己悟道的机缘,写成偈颂,呈送五祖法演印可。五祖法演一直认为克勤尚未明心见性。克勤失望之余,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说:“师父太不慈悲了,不知道提携后学。”说完拂袖而去。
五祖法演笑着说:“等到你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就会知道我的用心良苦了。”克勤行脚至金山寺,住了下来,继续参禅。一天,克勤不当心感染了风寒,忽冷忽热,全身虚弱。病中的克勤想起了五祖法演临别时说的话,似乎有些觉悟了。病愈之后,克勤又回到了五祖法演身边,担任侍者。
一天,吏部提刑陈某正好辞官要返回四川老家,特地前来参访五祖法演,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五祖法演说:“有两句诗,正好与此相似: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有一位美人名叫小艳,在闺房内知道其情人檀郎来找她。小艳为了使檀郎知道她在闺房,又不好意思直接与檀郎说,只得借机叫丫环小玉做东做西,其目的就是利用叫小玉的声音,要檀郎知道她在闺房里。禅法也是这样,说东说西并不是禅的目的,只是借说东说西的声音,要学人知道其言外之意。
五祖法演的用意,陈某无法理解,但却打动了在一旁的克勤的心。陈某走后,克勤问:“师父举小艳的诗,陈提刑懂了没有?”
五祖法演说:“他只认得声。”
克勤问:“他既然认得声,为什么不能悟道呢?”
五祖法演知道克勤的悟境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便大声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是庭前柏树子吗?”
这一问帮助克勤突破疑关,他顿时大彻大悟,手舞足蹈,走出室外,正好看见一只大公鸡,展翅而鸣,飞上栏杆。克勤说:“这不正是声吗?”
于是写了一首悟道偈: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等到檀郎(众生)认得呼唤小玉的声音之后,在绣着金鸭的锦帷中,经过一番的缠绵缱绻,在充满醉意的笙歌弦乐声中相扶归去。这一段少年风流事,旁人是无法了解的,只有佳人(佛)和檀郎(众生)才深知其中的奥妙。
在禅宗僧人中,像克勤这样通过艳诗而开悟,并不少见,有些偈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情诗欣赏。克勤用男女私情比喻“佛祖大事”,就是禅宗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东西方都有人以男女情爱比拟人类的神秘体验。禅悟既是一种较高的体验境界,又不可能靠言语来传达清晰,用男女情爱来比拟,也是很自然的事。只是要从人类鲜活生动的男女情爱中,去印证那种玄妙的境界,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不久,克勤负责管理寺中事务。当时正在修建厨房,庭院中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树。五祖法演说:“即使大树妨碍厨房的修建,也不能砍去。”克勤不顾师命,还是将大树砍掉了。
五祖法演一怒之下,举着拄杖追打克勤。克勤在东逃西躲中,忽然醒悟:“这不正是临济宗的手法吗?”于是神色自若,站立不动,伸手接住柱杖,说:“老贼,我认得你了。”五祖法演大笑而去。原来五祖法演的话中暗藏机锋,克勤砍掉树,正是对五祖法演机锋的承接。
一天晚上,克勤、慧勤、清远三位弟子陪同五祖法演在山亭上说话。到了该回去的时候,灯笼里的油烧完了。 五祖法演在黑暗中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各自就此情景下一转语,我要看看你们的境界如何?”
慧勤说:“现在好比五彩的凤凰,在青天上翱翔。”意谓在黑暗中要看见光明,可见其手法非凡。清远说:“这时好像一条铁石般的巨蟒,横在古道之上。”意谓暗中有物,这种境界也不俗。
克勤说:“注意脚下。”简单明了,具有寸铁刺人的力量。五祖法演感慨地说:“能够发扬光大禅宗法门的人,只有克勤了。”“注意脚下”,这话听起来多么平淡无奇。难道会有人不知道,在夜晚摸黑走路要注意脚下?然而,这话的可贵之处,就是这种从脚下做起的务实精神。禅不讲求玄虚,而注重“实在”与“平常”。注意脚下,老老实实地“走路”,这就是禅宗精神的体现。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初年,克勤辞别五祖法演,要回四川探望年迈的母亲。政和元年(1111),克勤南游湘鄂,在荆南(今湖北江陵)与张商英辩论《华严经》要旨及禅门宗趣。张商英对克勤大为佩服,以师礼待之,并请他住持澧州(今湖南澧县),夹山灵泉院。
在夹山期间,克勤对雪窦重显《颂古百则》进行注释,弟子们把它们记录整理成书,以夹山的别名“碧岩”为题作书名,故曰《碧岩录》。
在《碧岩录》中,克勤紧密联系禅宗的基本理论,把公案、颂古和佛教经论结合起来,为解释公案和颂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克勤在《颂古百则》的基础上,加写了以下三方面的文字:一、垂示,放在每则公案之前,大抵有概括和引入的作用;二、著语,放在公案和重显颂诗的句下,相当于夹注夹批;三、评唱,分别放在公案后和重显颂诗后,对公案和颂诗加以阐释评论。
《碧岩录》问世之后,禅林轰动,褒贬不一。有人对它评价很高,称为“宗门第一书”,并有许多模仿该书的作品陆续问世。也有人反对这种雕饰言辞、舞文弄墨的作法,认为有违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宗旨。克勤的弟子宗杲干脆烧掉了《碧岩录》的刻版,但未能阻止该书的流传。
《碧岩录》是禅宗史上影响很大的一部著作,它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反映了北宋以后的禅宗逐渐重视佛教经典和本宗的文献典籍,与其它宗派看重文词义理的传统修行方式缩小了距离,此后便演变成禅教合一、禅净双修的趋势。
宋徽宗政和(1111—1118)末年,太保枢密邓子常上书朝廷,极力称颂克勤的德行,于是宋徽宗赐号“佛果禅师”,诏住金陵(今江苏南京)蒋山。禅僧纷纷慕名前往,晚到者竟然无处容身。
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赐号克勤“圆悟禅师”,故世称“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达75人之多,其中最著名者为大慧宗杲、虎丘绍隆,并称为圆悟克勤门下的“二甘露门”。
虎丘绍隆在禅学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的法系传承则一直不断。宗杲以后的临济宗传承基本上出自虎丘绍隆一系。
1128年,圆悟的弟子虎丘绍隆将要离开,去云居山真如院担任主持,圆悟写了“禅茶一味”送给他,据说是作为参禅了悟的印可证书。后来日本荣西禅师(1141-1215)曾先后于1168年和1187年两次来到中国参禅,他将克勤所书的“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真迹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成为了该寺镇寺之宝。
日本的村田珠光在30岁的时候投靠禅宗的著名和尚——一休宗纯,寄居大德寺真珠庵,开始修禅的生活。据说,一休禅师将自己珍藏的圜悟禅师的墨迹传给了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自家茶室外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
“茶禅一味”可以视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是对茶与禅内理的精辟概括,又指饮茶和参禅修行方法上的一致。饮茶的“精行俭德”境界,佛家的“圆通无碍”体征,茶可以使僧侣步入理想的禅境,同时禅境也与茶人胸怀契合。正是在这个高层次上,茶禅可作“一味”观,也即是“茶禅一味”的深刻内涵所在。
圆悟禅师所题“茶禅一味”的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宗旨,神圣之物。
后人演化禅茶各不相同,国人有类似此程序的禅茶。
1、入场 2、静心 3、洁具
4、投茶 5、洗茶 6、泡茶
7、敬茶 8、品茶 9、悟茶
10、谢茶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宗,禅宗就是其中的一种。佛理博大无垠,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总纲;茶道博大精深,却以“怡、清、和、真”四谛为总揽。佛与茶的共同凭藉是心,即心灵的顿悟和感想,故“茶佛一理”;佛谛“苦”为先,茶性“苦”为本,欲修佛道,悟茶道,须参“苦谛”,是以“茶禅一味”。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拜请各位居士,一心不乱,抛却尘虑烦恼,以平和虚静之心,伴着“怡清源茶文化艺术团”的“禅茶茶艺”表演,我们一同走进那青山碧水的禅宗古寺,走进那佛与茶的清静世界。
第一道
莲步净土(入场)
莲花生于污泥,开放于炎热夏天的水中。污泥,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佛经上说:莲花,能给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佛教信女的茶艺师,以莲步走向禅茶台,此道称:“莲步净土”。
第二道
焚香礼拜(静心)
在佛乐声中,以佛教礼仪的动作焚香礼拜,以表示对佛教及各位居士的尊敬、虔诚之意,与茶道的友善亲和、敬客以礼一脉相承。同时也营造祥和、肃穆的气氛,使烦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去感受“香烟茶晕满袈裟”的神韵;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将把我们的心牵引到那虚无缥缈的境界。
第三道
轮回转世(洁具)
用水将茶杯洗干净,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亦如修佛,除却妄念,纯洁身心。洗的是茶杯,悟的是禅理。“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只有布施修佛,行善积德,方能“善有善报”,这是佛经所说的“因果报应”,此道称:“轮回转世”。
第四道
观音下凡(投茶)
茶即佛 ,佛即茶,投茶入壶 ,如观音菩萨下凡 ,福纳众生 。(我们今天用的茶是“怡清源野茶毛尖”,曾获第五届湖南(国际)农博会 “金奖”)。此道称“观音下凡”。
第五道
漫天法雨(洗茶)
“一壶茗茶道禅味,半塌茶烟养性灵”。用水冲洗滋润茶叶,也洗尽茶人尘心,好比漫天法雨普降,清洁尘世,润泽众生,此道称“漫天法雨”。
第六道
菩萨点化(泡茶)
“月印千江水,门门尽有僧”。在泡茶中,我们以茶悟道,感悟到的是:茶清如露,心洁如佛。“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清洗茶叶后,再冲入第二道水,此道称:“菩萨点化”
第七道
普渡众生(敬茶)
茶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独一无二的天然保健饮料,称为“神奇之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能饱人口福,予人清福,正是慈悲为怀,功德无量。茶人在苦涩的茶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此乃大恩大德,大慈大悲。因此,敬茶给客人,称为“普渡众生”。
第八道
苦海无边(品茶)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经说“凡夫生存是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茶性亦苦,修佛悟茶,须参破“苦谛”,达到对“苦”的解脱。“茶味人生随意过,知足淡泊苦后甘”。此道是品茶,称为“苦海无边”。
第九道
超凡脱俗(悟茶)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人生苦短,品茶如品人生。放下苦恼烦忧,抛却功名利禄,超脱尘世之外;傍竹松听桃源洞,卧虹泉枕武陵岩。南岳伴云游,洞庭生月恋。蓬莱随处是,广寒一片天。此道称“超凡脱俗”。
第十道:功德圆满(谢茶)
“高灯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佛教有五戒十善,四要十德。经过品茶论佛,品茶悟道,各位居士,您是否从中悟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最后祝各位居士,佛光普照,随心如愿,福寿双全,功德圆满。
用户评论
禅茶让人在品尝中静心冥想,真是品茶界的艺术品。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一次感受到茶也能融入禅修之道,喝出内心的平静。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味禅茶的时候就像是与古人对话,在现代喧嚣中找到一股清流。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喝茶也能带来这么深远的心境变化,好喜欢这种滋味。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茶不仅口感独特,还能帮助我缓解压力,心情瞬间变得舒畅起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来杯禅茶,让人短暂脱离尘嚣,享受片刻宁静。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初尝到品鉴,每一次都像是一次小旅行,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茶的味道就像是山间的清风,清新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让人在品味中体味人生百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杯禅茶,就能让我从疲惫的世界中抽离,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茶如读书,在禅茶里我找到了一个静谧的思想空间。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茶不仅口感醇厚,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沉稳气息,让人品味不已。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偶尔泡上一壶禅茶,是精神上的小奢侈。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现禅茶后世界变得不一样了,品一口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馈赠。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禅茶让我重新审视生活的节奏,每一口都是对心灵深处的一种探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尝禅茶就像是在体验一次心灵旅行,让人深刻体会到宁静的力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口感体验中,我发现禅茶的魅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个饮过禅茶的人,都在寻找那份内在平和与外界喧嚣之间的平衡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快节奏生活中,禅茶是种慢时光的味道,让我享受到了真正的从容与自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品茗如读诗,禅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它的独特韵味和深邃意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