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市农委组织了春季抗旱保苗,冬季大战一百天等专项活动,实施领导挂点联系,下派百名科技干部进驻园区,不断强化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各县(特区、区)及早部署,加强土地流转和苗木调运等重点工作,有效推进了茶园建设。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完成茶园建设15.05万亩,为年度计划任务的100.33%。全市基地规模达到了35.99万亩,为“十二五”全市总体达到50万亩,实施规模化茶产业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带动农民增收显著。一是政策性补助,农民平均每种植一亩茶叶可获得1000元补助;二是土地流转,农民可获得资产性收入;三是务工收入,农民可获劳务性收入;四是经营性收入,1亩茶青可产生4000元的经济收入。2013年全市完成茶园建设15.05亩,累计流转土地9.3亩,涉及茶农10.2万人,经测算,项目区人均增收可达820元。
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完备。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县(区)、乡(镇)也明确了专门机构,从市到县、乡(镇)都加强了机构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按照一项产业,一个专家团队的要求,市、县聘请了以省级专家为主的专家团队,从人才保障的角度建全了科技支撑体系。今年,全市继续保持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年初市级安排了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育苗和建设母本园,形成商品种苗和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的发展基础。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今年与市质监局开展合作,进行专业的操作技术培训,确定90%的茶园开展有机茶和无公害三品茶的示范园建设。
产量、产值稳步提高。随着茶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新建茶园的增加,全市茶叶总产量稳步增加,据测算,2013年全市茶叶总产量为730吨,比上年增加5.95%。2013年全市各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新产品,其中新开发的红茶、脱咖啡因茶解决了六盘水市夏秋茶的资源浪费问题,变废为宝,拉动了全市茶叶产值的提升,今年全市茶叶产值可望达到1.6472亿元,比上年增加11.02%。
品牌建设得到加强。今年市级投入品牌建设资金为80万元,先后积极组织六盘水市茶叶企业、合作社、协会等参与了贵州绿茶国际博览会、贵州农博会、茶叶网络营销论坛、贵州省手工制茶比赛等活动,大幅提升了六盘水市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终于来了!我一直对六盘水那边的茶叶感兴趣,听说品质真的很不错,现在看到产业发展这么好,感觉有机会去品尝一下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六盘水一直是闻名遐迩的“茶都”,这篇报道让我更加了解它们的茶园和加工过程。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突破!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对这种报道还是比较期待的。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产业的发展现状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说六盘水市茶产业发展良好,这真是太棒了!希望这样的局面能持续下去,为六盘水的经济带来更多机遇。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只想知道这篇文章说的“良好局面”具体指的是什么指标?如果能用一些数据来支撑,我想更能信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这种报道夸大了六盘水茶产业的发展,其实很多地方的茶都做得不错啊!希望能看到更多有深度、比较客观的事实报道。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提到了“良好局面”,那么市场规模和产量是怎么样的呢?这方面的信息缺失了一些,显得不够全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六盘水市可以通过发展茶产业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都能共享这份成果!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文章的语言比较平淡,缺乏亮点。如果能够用一些更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六盘水茶产业的发展情况,会更有吸引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应该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