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属于绿茶。碧螺春是典型的茶果间作种植方式。茶树与枇杷、杨梅、板栗、柑橘等果树交替种植,茶树与同根同脉的果树枝条相连。
茶闻起来有水果和花的味道,有吓人的名声。
洞庭山碧螺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而闻名于世。
形状:茶条紧实、细长、螺旋状;
颜色:干茶是银绿色的,因为它覆盖着白色的天鹅绒。冲泡后汤色翠绿,叶色鲜艳。
香味:有浓郁的花果香味,香味淡雅持久;
口感:鲜甜,回味悠长;
所谓江南“初尝鲜”,就是“碧螺春茶”。
正宗优良的碧螺春,只产于太湖之滨的洞庭湖东、西山。
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茶树,在充分吸收了阳光和雨水之后,已经萌发了一点点绿色的嫩芽,娇嫩得像刚出生的婴儿。这就是春茶的精髓。
每年的春茶采摘都是和时间的博弈。茶农要在清明节前采摘茶树上最尖最嫩的芽叶,再经过精挑细选、杀青、揉搓成球展示,一天就做成了一个春茶。
一个好的饮茶人一年中最珍贵的食物,完全取决于这十几天的天气、地理位置和人。
炒500克好茶需要7万芽。
“碧螺春”的财富是惊人的。
正宗的“碧螺春”产于苏州洞庭山(注意不是洞庭湖),在洞庭又称“碧螺春”。真实性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产地;二是原生树种。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仅限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洞庭东山)和金庭镇(洞庭西山)的产茶区。
碧螺春产地:洞庭东山
因此,只有这两个茶叶产区的碧螺春是“洞庭碧螺春”,可以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志。其他产地,只要是按照碧螺春工艺制作的,都可以叫碧螺春,比如四川的碧螺春,浙江的碧螺春。
原树种是指洞庭东、西山的地方群小叶种。喝茶的人都听说过大红袍,一说大红袍,就会提到大红袍这种著名的母树。碧螺春还有自己独特的树种,就是太湖洞庭山的原产地群小叶种,也叫碧螺春群小叶种。
有了这两个前提,“正宗”“碧螺春”就基本毋庸置疑了。
“碧螺春”现存最早的记载是《随见录》:
“洞庭山有茶,微微细腻,味道很甜。俗称‘吓人’,出产碧螺峰的人特别好,取名碧螺春。”
还有一种传说是碧螺春是清朝康熙皇帝命名的。因为皇帝被茶香深深打动,但又不满足于人民“闻香丧胆”的庸俗,就大笔一挥,写下了“碧螺春”这个名字。